影子先生
抖音搜 影子先生,同头像。
阅前提示:
这一章节,共7000多字,需要体会的例子比较多,建议选择合适的时间阅读。
文章内容主要是《楞严经》第二卷中的五蕴部分,因单独成一章节没有缺漏,故单拿出来进行分享。
建议没有看过前面章节的,先可以看看前面。
01你的本来面目
02嗨!出来!
前言:
上一章节中,佛陀提到:
像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(眼耳鼻舌身意,根、尘、识),这些因缘本就是虚妄的,和合而生,离合而灭。殊不知原来都是如来藏,本自清净,如如不动。
而这个章节,便将第一个【五蕴】,展开来讲了。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《心经》开篇的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详细展开是如何呢?我们看佛陀是如何开示的。
佛陀:
阿难啊,为什么说五阴本来也是“如来藏”的化现呢?
注解:
这里佛陀提到了一个概念——五阴,这里的“阴”又有遮盖、聚集之义,也可叫做五蕴。
五蕴分别为:色-受-想-行-识,我们接下来看佛陀一个一个的解说。
一、【色蕴】是虚妄的
0.前提:首先解释一下【色蕴】。
释义:
就是 “眼耳鼻舌身意”本身,以及这六根能感知到的“外在尘象”。
举例:
1.比如,你能看到的白皙墙面就是【色】。
2.再比如,我们看白皙的墙面时,用手指去压迫眼球,直到睁着眼睛看到的都是黑暗便松开手,然后眼前又慢慢的恢复光明(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乱相)。
在这个过程中“白皙的墙面”、“黑暗”、“慢慢恢复光明过程中的乱相”都是【色】。
1.佛陀举例子
佛陀:
比如有一个人用清明的眼睛去看晴朗的天空,天空一片晴朗,什么也没有。那么一般情况下,他是不会突然去转动眼睛的。但是等到他看的时间很长了,眼睛产生疲劳,就会在虚空中看到一些虚妄的影像。
【色蕴】其实就是这样的。
注解:
一个人用非常健康的眼睛去看什么都没有的天空,一望无际,当没有视觉可以聚焦的对象的时候,眼睛自然就不会被别的事物所吸引,因为没有别的事物。
所以在这里确定了两个对象:一个无病之眼,一个无物之空。
佛陀接着举例子,当一个人就这么目不转睛的盯着,眼睛会产生疲劳,然后就会看见乱七八糟的影像,也就是眼睛花了。
这个虚妄的影像,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【色蕴】的一种现象。
2.妄相不从虚空产生
佛陀:
阿难啊,这产生的虚妄影像,既不是从虚空产生,也不是从眼睛产生。
(先是一个总的结论。)
若虚妄影像是从虚空中产生,就应当从哪来再从哪回去。 若是虚空他本来就有影像的出出进进,那么他就不是虚空了。 那么虚空不是虚空,那自然也就不能说虚妄影像在虚空处生起灭去。 这就如同,阿难的身体,不容纳阿难一样。
注解:
如果影像是从虚空中产生,那么虚空就不是虚空,因为虚空本就是什么都没有,若是有,自然就不是虚空。
所以,那个影像不是虚空产生的,虚空就是虚空,如果你非要说那个影像是虚空产生的话,那么,就类似于阿难你的身体,平白无故的又要去容纳另一个阿难,阿难就是阿难,又怎么会去容纳别的事物呢?所以那个虚妄的影像的并不是从虚空中突然生出来的。
3.妄相不从眼睛产生
佛陀:
若虚妄影像是从眼睛中产生,就应当从哪来再从哪回去。
这个虚妄影像是从眼睛中产生出来的,那么他也应当具备看的功能。
若是他具备看的功能,那么往出去看,便能看到虚妄影像的天空,而往回来的时候,也应当看得见眼睛。
若是他不具备看的功能,(就是一个有实体的障碍物)那么他从眼睛出来后,会障碍虚空,回来的时候又会障碍眼睛。 那么你能看见虚妄影像的时候,说明你的眼睛没有被遮挡。那么怎么说是用无病清明的眼睛看到了晴朗的虚空呢?
注解:
如果影像从眼睛中产生,那么这个影像有没有继承眼睛的能力呢?
如果继承了,那么你就应当看到自己的眼睛。显然你看不到,那么说明没有继承,他就是一个实体的形象。
那么,他在外面会遮挡虚空,回来又会遮挡眼睛。(这个遮挡眼睛,就证明是有病之眼。)
如果虚空有了遮挡,那么我们一开始都不能说我们看到的是虚空,所以看到是虚空(晴朗的天空)就不成立了;
如果眼睛有遮挡,说明眼睛出了问题(有病之眼)。而现实是,我们现在又能看到这个遮挡,说明眼睛是没有问题的,这里就非常矛盾了。再者说,如果眼睛是有问题的,那么从一开始,我们就更不能说“我用清明的眼睛”看到了虚空,这“清明的眼睛”,也就不成立了。
佛陀:
所以说啊,【色蕴】是虚妄的,既不是因缘,也不是自然。
注解:
【色蕴】就如同例子中虚妄的影像,本身就是虚妄的,世界的形形色色都是这般,本来一片晴朗,什么都没有,但是当你看得久了,你就分别出这些影像了,慢慢的就以为影像是实有的,是因缘生,或者是有自然的体的。其实【色蕴】只是那个“如来藏”(强名)的化现。
我举一个例子,就是同样一个颜色的事物,被人、被狗、被牛、被苍蝇所“看到”,那么大家看到的是一模一样的吗?
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,我们知道是不一样的。那么谁看到的才是那个事物本来的样子呢?
比如说牛看到的是灰色的,人看到的是彩色的,那么彩色是被人眼加上去的,还是被牛眼过滤掉的呢?大家可以好好的想一想,然后再看看这个世界,再想想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?空不空?好好体会一下那个“空性”,破掉了那个【色蕴】,就能感受到那个“本来空”。
世间一切有形的物质,因何而有的形相呢?除去外在的形象,再看看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脑,本来又是什么呢?六尘与六根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?他们本来就是圆融为一体的,因分别才有的诸多名色。
那么听到的声音是不是也是如此,人类听到的声音,其他众生若是听不到,那么声音的本来是什么呢?反过来,人类听不到的,其他众生反倒可以听得到,这又是如何呢?再者说,同样的一段声音,众生听到的都是一模一样吗?如果不一样,谁听到的是其本来呢?
那么味道是不是也是如此?
再比如,【身】与【触】,因为触,我们才坚固的将世界认知为“物质世界”、“三维世界”,若是无触,单单仅靠看,又如何能确定那是实实在在的呢?就像虚拟投影一样,虽然能看到,但是却无实体。
那么世间一切,能见闻的形象,不能见闻的形象,是否类似于一团无相的“能量”?因为不同的解码器,而变化成有相的实体呢?
当你问我说,那“能量”是什么?不能说,我说了就已经解码了,甚至在我思考的时候,他就已经解码了。那么“能量”存在吗?当你思议、言说“存在”或者“不存在”的时候,其实也已经解码了。
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。
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。
现在看懂这句话了吗?
二、【受蕴】是虚妄的
0.前提:首先解释一下【受蕴】:
释义:
就是 因“外尘”与“内根”相接触,而第一时间产生的感受。
举例:
1.感受如果舒服,那么是乐受(吸引力);如果不舒服,那么就是苦受(排斥力);在苦乐之间,还有一种舍受,也叫作不苦不乐受,我一般称之为无感(力很微弱)。这个便属于【意受】的范畴。
2.还有眼耳鼻舌身-受,比如【(身)触受】,用两只手相互摩擦,便会产生冷、热、滑、涩的感受。
3.再比如【舌受】的苦辣酸甜淡等感受。
1.佛陀举例子
佛陀:
阿难,比如有个人,其手足安好,身体调适,没有哪个地方有觉受。这个人用两只手掌相互摩擦,两只手掌突然就会生出涩、滑、冷、热等感受。
【受蕴】也是这样的。
注解:
用一个例子讲完了【色蕴】,佛陀又想了一个【受蕴】的例子。就比如一个身体还没有任何触受的人,用手那么一搓,冷、热、滑、涩的感受就出现了。而产生的这些感受,就是【受蕴】。
2.触受不从虚空产生
佛陀:
阿难啊!这种种虚妄触受,既不是从虚空中产生,也不是从手掌中产生。
(先是一个总的结论。)
阿难,如果是从虚空中产生,既然它能触摸到手掌,为什么就不能触摸到身体呢?虚空也不会去选择要去接触你的哪里。
注解:
如果这个感受,是从虚空中产生,那么他既然触摸你的手掌了,为何不去触摸你整个身体呢?他还会向我们自己一样,会去主观的选择吗?甚至他无处不在,直接整个身体都应该能有触觉感受才对呀,偏偏只有手的地方有,那么说明那个感受不是从虚空中而来。
3.触受不从身体产生
佛陀:
如果是从手掌中产生,那么用不着两只手掌的摩擦,这个感受自然就在手掌上。还需要你合起手掌的时候才能够知道吗?
那么分开手掌的时候,那个触觉也应该就在你的手掌内呀,那么你的手腕、骨髓等地方也应当产生这个触受,有一个能觉知的心应该能够知道,那个感受出来又进去的轨迹才对呀,就像是有一个东西在体内往来一样,那么又何必等到手掌相合的时候才有触受呢?
佛陀:
所以说啊,【受蕴】是虚妄的,既不是因缘,也不是自然。
注解:
如果感受是从手掌中产生,那么手掌自己就能够产生出来,又何必去搓手呢?甚至你单个手就能感觉到,那么你的手腕、骨髓等等地方也是如此,那么怎么不见他们也产生这种感受呢?好像是这个感受有一个形象,有一个轨迹一样,来来去去的,显然是不对的嘛。
综上所述,【受蕴】其实也是虚妄不实的。本来你的身体没有什么感受,一旦你“动”了,那个感受就出现了,而慢慢的,你就以为是因缘生,或者是有自然的体。其实【受蕴】只是那个“如来藏”(强名)的化现。
我再举一个例子哈,比如说,有一坨屎,人看到了,避而远之。狗看到了,却显得异常的兴奋。同样的一件事物,人会产生排斥的苦受,而狗却产生了吸引的乐受。我们甚至把狗,换成是蛆,那这个吸引力则会更强。同样的一坨屎,为什么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呢?而这个屎本身,究竟应该是什么味道的呢?人闻到的臭,狗闻到的香,那么究竟谁的是“真理”呢?而基于这种臭与香的虚妄分别,那个产生的排斥与吸引的受又有何实体可言呢?若是执着在【受蕴】是坚固不坏的,是本来存在的,那么这种颠倒的认识,只会让你置身于各种“受”中,被无常生灭而牵绊痛苦。
再比如,同样的冬天,同一个场所,同样的保温措施,却总是有的人会觉得冷,有的人不以为然,冷热之受在每个人身上出现了差异;
一个刚跑步归来的人,总觉得热,一个刚从室内出来的人,又觉得冷,同样一个室外温度,却有两种不同感受;
还有的时候,一个人下意识觉得冷,他就会打哆嗦,身体就会发紧,从而感觉越来越冷。而一个有修行功夫的人,发觉自己微细念头,发觉自己身体的微细变化,便会选择放松下来,反倒没有那么冷了。
一切能量的流转,顺畅则好受,不畅、对抗则难受,比如滑涩就是这么产生的。就好比一对情侣,性格相投,则相处舒适,不愿分开;若是性格不合,则处处对抗,互相伤害。
所以,所谓的受,其实就是不同形态的能量之间,在流转的时候相互“磨合”的结果。
“感受”就是能量互动磨合时的作用力的呈现而已,这个呈现就是“能量”的显化,这个“能量”就是“如来藏”,都是强名,方便大家理解, 不可分别,分别即相。
三、【想蕴】是虚妄的
0.前提:首先解释一下【想蕴】
释义:
就是 因色-受的出现,而产生的心理活动。
举例:
1.比如我们熟知的望梅止渴的故事,本来在荒漠行军的人已经烤干舌燥,因为虚构的梅子林,而心生种种想法,而重新振作,克服困难。
2.再比如我在《百年虚云》中看到的一个故事:一个善于投石的人,想要为难虚云和尚,便提出与和尚比试扔石头的能力,虚云和尚便让其站在悬崖边扔石头。因为心有所惧的缘故,这人内心无法安定,最终导致输了这场比试。
无论是望梅止渴,还是悬崖无力,之所以有这些现象的发生,都是那念念相续的力量。
1.佛陀举例子
佛陀:
阿难,比如有人说到梅子的时候,口中就会淌出口水;
有的人想到自己站在悬崖边上的时候,脚底就会发软。
【想蕴】也是这种情形。
2.酸不从梅子来
佛陀:
阿难啊!说梅子时,口中生出酸味,既不是从梅子这里生出来,也不是从口里生出来。 (先是一个总的结论。)
阿难,如果说嘴里的酸味是从梅子里生出来的,那么又为何需要别人说出来才流口水呢?
3.酸不从口来
佛陀:
如果酸味从口里生出来,口自己就应当体验到了,又何必要用耳朵去听别人说呢?若是只是耳朵听到的,那这口水,为什么不从耳朵里淌出来呢?那么,想到悬崖就会腿软的道理也是如此。
佛陀:
所以,应当知道,【想蕴】也是虚妄,既不是因缘,也不是自然。
注解:
关于上面的例子,本身就很好理解,就不再赘述,【想蕴】是虚妄不实的。但是诸多想法念头的产生,我们常常会“身临其境”,慢慢的,你就以为是因缘生,或者是有自然的体。其实【想蕴】也只是那个“如来藏”(强名)的化现。
尤其是学习四念处的人,当修习到心念处的时候,看着一个一个的想法,一个一个的念头,自己在那儿升起灭去,升起灭去,就如同一个个水泡一样。
在大海翻腾的时候,产生了无数个小水泡,很快水泡就消失了,一浪接着一浪,然后又有很多的水泡产生了,然后再次灭去。念头与想法就和这个水泡非常的相似。
所以《金刚经》中有一个超级出名的偈子:
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 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这里比作了梦、幻、泡、影、露、电,这些对象都具有无常生灭的属性,我们应当看清楚他们的本质。
而不是以“想”为真,那么严重的人,幻觉都有可能化现成真的,那就成了“病”了。抑郁症、精神病等患者,就会陷入到自己的“妄想”之中无法自拔。
我们其实也是这样:
比如有的人会不知觉的时候自言自语,等发觉的时候,才觉得自己好傻;
比如睡觉的时候,突然想到一些恐怖的画面,露在外面的小脚就不敢再伸出来;
比如带孩子去医院,要是让他看到有人打针,怕是本来就没打算给他打,他也会想快速离开;
再比如我以前晕车,刚刚听到一会儿要坐车,脸就已经雪白,口中生出了苦涩之味,甚至整个人都不舒服。
等等现象,在生活中比比皆是,好在现在我已经从诸多的“妄想”之中解脱出来,以四念处的功夫,再不受“念头”之迷惑,获得了很大的自在。
若是一些患者都能明白“想”之虚妄,又何至被念头裹挟欺骗,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呢?
四、【行蕴】是虚妄的
0.前提:首先解释一下【行蕴】
释义:
就是 从色-受-想的出现,从而执行行为的整个过程。
“行为”是狭义的解释,而广义的“行”应当包括了整个过程,具有流动之义。
举例:
比如之前的“望梅止渴”,从行军劳累、口干舌燥,到想要放弃;从听闻梅子,思维梅子,到执行行为,去寻找梅子。
这个执行的行为,是【行蕴】的外在表现,而其充斥了色-受-想的整个过程,便是本质。比如内在的思考,便是“心行”,外在的行为,便是“身行”。这个过程中,外界对内在产生影响,内在又反馈到外界,就像流动的水一样。
1.佛陀举例子
佛陀:
阿难,比如激流瀑布,前赴后继,一浪接着一浪。
【行蕴】就是这样的。
2.流性非空、水而来,也不离空、水
佛陀:
阿难,那个流动的本性,既不是因为虚空才有的,也不是因为水才有的。但是同时它既不是水的本性,也不是能够离开虚空和水能存在。
(先是一个总的结论。)
佛陀:
阿难,如果它是因为虚空而产生,那么十方世界,无边无际的虚空里,就会到处都是水流,那么十方世界自然就会被淹没的。
如果它是因为水而产生,那这个流动性就不会是水,而是有它自己的外相,现在就应该能够显示出来。若是流动性就是水的本性,那么当水平静澄清的时候,这水就不是水自身了。如果它又是离开了虚空和水就能存在的,那么,虚空之外并不会还有什么存在,除去水自身之外也谈不上流水,更何况激流呢?
所以,应当知道,【行蕴】亦是虚妄,既不是因缘,也不是自然。
注解:
佛陀这里把【行蕴】比作了水流。这个水流若是因为虚空才有的,那么世界就被淹没了;如果是因为水才有的,那么这个就不是“水”了,那他是个啥嘞,你无法再在水之外找个物象。若是说他就是水本身,那么平静的水面就不是水了吗?但是若是离开了这个虚空和水,就更谈不起来了,连地方都没了,哪还有水流呢?
所以说啊,【行蕴】也是虚妄的,既不是因缘,也不是自然。“流动”对于我们呢,是最为吸引的,就如同那个水流与水。水的崩腾流动,我们渐渐的认为是“水”的本来,而忘却了“水”本身。这不就类似于我们将【行蕴】当了真,而渐渐的忘却了“本来”吗?我们的【行蕴】,你不能说他不是“本来”,你也不能说他就是“本来”,他只是“如来藏”(强名)的化现,就如同那流水只是水的显现而已。
“能量”的流动,就是“行”,他也是“能量”的显现而已,无论是“流动”,还是“平静”,其本质都是“能量”,在“流动”的时候显化形象,形成有形的“相”被我们知晓。
比如内在的念头,念头与念头的互相吸引;
比如外在的行为,行为与行为的互相吸引;
比如内外的联系,念头作用行为,行为影响念头。
无论是“心行”,还是“身行”,皆是显化而已,那么,是否有一个显化的本体呢?
其实一切显化,皆是其本体,“见性”的说辞是显化的,“能量”的说辞也是“显化”的,“如来藏”的说辞还是“显化”的,那个不可思议之“本来”,随时随地都在“妙有”、“显化”,他是那么的光明圆满!
你若明了,当下即歇,方能发觉匆匆数十载,都活在了“幻相”之中,一切都很简单:
知幻即离,
离幻即觉,
狂心顿歇,
歇即菩提,
本自具足!
仅此而已!
五、【识蕴】是虚妄的
0.前提:首先解释一下【识蕴】
释义:
在 色-受-想-行 的过程中,产生的记忆与认识。
而认识本身就又有分别之义,所以识的理解中,也可以有“分别”的含义。
举例:
比如你记忆中的苹果、旋律、香臭、甜淡、冷热,因为差异,所以能够分别什么是苹果,什么是梨子,什么是悲伤的旋律,什么有恶臭,什么很燥热。
比如昨天发生的事,去年发生的事,乃至于往世发生的事。
再比如你的经验、观念、习惯,这样做是正确的,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,善恶是如何分别的,乃至于这么做是舒服的,是流畅的,是习惯的,是不费力气的。
乃至于不经过思考的,潜藏在潜意识中的“识”。
比如运动员的肌肉记忆,我们的眨眼、呼吸、走路、睡觉等等,还有各种后天养成的下意识习惯,也都是“识”。
“识”就类似于“记忆仓库”,或者说“信息仓库”。
1.佛陀举例子
佛陀:
阿难,比如有人拿一个瓶子,将瓶子的孔给塞住,瓶中蓄满了虚空,然后拿着瓶子到千里之外,去赠予另一个国家。
【识蕴】就类似于这样。
2.空非彼来,亦非此盛
佛陀:
阿难,瓶子里的虚空既不是从另一个地方带来的,也不是从这个地方盛进去的。
(先是一个总的结论。)
阿难,如果它是从另一个地方带来的,那么,瓶子蓄满了虚空去另一个地方,瓶子原来所在的这个地方,就应当少了一些虚空才对。 如果它是从瓶子原地盛进去的,那么,打开瓶子,就应当能够倒出虚空来。
所以,应当知道,【识蕴】也是虚妄,既不是因缘,也不是自然。
注解:
【识蕴】我们最开始解释了,就类似于记忆、认识,那么它本身也具有分别的特性。
这个【识蕴】是五蕴中,最为坚固的存在。
佛陀这里用“虚空”来比喻“如来藏”;
用“瓶子”来比喻认识、分别。
“虚空”不会因为被瓶子装起来而有所撼动,有所增减。
那“记忆仓库”就如同那个“瓶子”一般,让那个“虚空”似乎有了形象,有了增减,有了变化。
殊不知生灭变化的是那个“相”,是那个“瓶子”。
“虚空”何曾有过生灭与增减呢?
你若是困在了这个是方形容器承载的虚空,那个是圆形容器承载的虚空;
这个是印度带回来的虚空,这个是本土的虚空;
这个虚空大,那个虚空小;
... ...
快醒醒吧,大海之上漂流的瓶中之水,你本来也是大海,为何要把自己关起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