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整以暇,心自清雅
69阅读1.7千字,预计阅读需4分钟
  

  人这一生,所求不过温饱安暖,所愿不过心静平安,这看似平淡平凡的心愿,却使人一辈子晨起暮落,奔波劳碌,匍匐于烟火人间。及待鬓发斑白,老暮苍颜方得安闲,难得在孤独中梳理往事,在平静中捋清现实。退休了,离群了,不再为仕途忧虑了,不再应付人情世故了,这时才以一种超然的心态,享受属于自己本该拥有的那份安逸。此时,过的其实已经不是日子,而是被岁月沉淀后的一种心情。

  闲想静看,那些左右人情绪的苟且,臣服于烟火的无奈,迫于生计的奔波,迎合名利的委屈,原来,无人问津的日子,无欲无求的心态,安静独处的生命,令人活得如此随心惬意,如此滋润繁华,生命,仿佛活出了新的高度。

  人生最美的境界,其实就是丰富中的安静,安静中的繁华。心历其间,藉可淡化岁月中的悲伤,忘却世俗中的烦恼,洗涤心灵上的忧愁,让身心得到最好的治愈。

  世上最清醒的人往往也是有些怪异的人,有些孤独的人。唐代文学家王勃认为,“夫静心者,能安于内而不为外扰,处喧嚣而守其宁静,思无邪,念无杂,心归澄澈之境,可听风之细语,可观云之舒卷,可悟天地之妙”。深刻揭示了人在宁静状态下能夠安于守内,不为外扰。能在思无邪、念无杂的心态下,不被别人打扰,也不打扰别人,在纯属自己的时光里,安静地享受心灵深处的治愈,冷静地思考从未思考过的事情,厘清事物本质,深悟天地之妙。可见,人最清醒的认识,源自于一个人独处时的冷静思考,这个过程也是人的心态修养升华的过程,可谓好整以暇,心自清雅,活出我们自己本有的真实模样。

  其实,在生活中纭纭众生都有各自的事情忙碌,身边的人顾不上,其码没有想像中那么时时事事在乎你,在意你,往往是你自己自做多情地过度在乎在意妄想而已。一旦离群了,孤独了,生活圈子变小了,你反而觉得解脱了,轻松了,让人觉得随意了。

  作家冯骥才说过“庸碌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,优秀的人用独处成全自己”。箸名演艺家陈道明便是这样的人,“不为无用之事,何遣有涯之生”?你若苦苦地为人言而苟且,为虚荣而徒劳,你会发现到头来原是你自己在戕害自己,自己在欺骗自己。喜怒哀乐相生相倚,辉煌华丽短暂离去,而寂廖静谧,无声无息,才是生命的真实底色。不管你愿不愿意,我们的人生轨迹,每到关键时刻,唯一能依靠的、唯一能做出最终决定的,只有我们自己,和其他人,和整个世界没有关系。

  或许,人生总在回首刹那才能警醒,才明事理。那么多的曲折,那么多经历,看似繁复无序,其实总有经验可供总结,总有教训可以汲取,只是我们没有空闲静心梳理而已。好整以暇,自思自滤,三千红尘云雾里,闭目深思悟真谛。看开了,想通了,不仿换种心境,气闲神逸,春赏一树繁花,夏听一曲蝉鸣,秋掩一地枫红,冬煮一壶素雪,终了无非是心静方有闲趣。庭院听风,西窗看雨,夜月秉烛,品茗吟叙,此心无欲,方解缘随际遇,所感随意。 这时的“移情别恋”,其实就是超凡脱俗的平心静气,是一种心灵的清洁洗涤,是岁月沉淀出的自检自滤。它使我们从原来的浑沌世界抽身出来,五蕴皆空,无求无欲,洁身步入闲雅清新境地,赏明月于苍穹,品自己于透明,油生一种舒心雅气。

  人好安静,皆在于只有静心才可理性看透尘世,看清自己,舍内心之浮躁,修身心以清雅;静心以养德,德厚而性纯;省心以明智,能殓浮华之态,去骄奢之气,得平和之韵。如此,当生命及至暮色苍茫之际,我们自会坦然伫立黄昏,静入星河云梦,不怨辰律清瘦,不怨时光流逝,一心享受闲暇,一心自修尤雅,倾情落墨春水秋山,成就一怀岁月繁华。

  一弯池月,一段流年,一纸素笺,一生画卷。观古今达人,面对桑榆之境柠月如风,皆能好整以暇,以静心为基,从容于世间;处事取舍有则,举止行之有度;宽怀悟静心之道,喧嚣觅心灵之宁,享人生之安然,得灵魂之升华;心宁而气和,意悠而情悦。如此境界令人感慨。人之于世,本应立于本真,修于本真,活于本真。老来闲静悟得天地,桑榆非晚更得珍惜。让我们闲下来,静下来,趁春光打个盹,于夏凉品香茗,借秋夜听风雨,于冬雪漫轻步。闲来与故人叙旧,与知己谈心,与家人相守,与诗书为伴,无欲无求清净,无怨无悔养神。 此等静心好整以暇,气定神闲情自优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