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严经》——02嗨!出来!
1446阅读2.1万字,预计阅读需43分钟
  

  抖音搜 影子先生,同头像。

  阅前提示:

  1.此文章将近20000字,是《楞严经》第二卷所讲的内容,其中五蕴的内容将会单独放在一篇来讲。因为篇幅很长,所以建议收藏起来,选择合适的时间看。

  2.佛陀与阿难的辩论,为的不是辩论本身,而是为了破了阿难的妄想分别,所以读的时候,建议不要过于陷入争论的内容里面,这样反倒是对自己没有帮助。就如标题所说的:

  嗨!出来!

  前言:

  在第一卷时,阿难寻找心在何处,通过佛陀的各种比喻、开示后,引出了“见性”。

  01你的本来面目

  所以在第二卷的开始,便针对这个“见性”展开了一系列的“辩论”。

  文章中所说“见性”,还会出现“觉性”等其他说法,所谓“见闻觉知”之性,或者其他的称呼,等等,诸如此类,都是“强名”,莫要执着。

  一、身会衰亡,见性不变

  紧接着前文,这时候听法的波斯匿王出来问佛。

  波斯匿王:

  以前我还没有听您讲法的时候,我在别的人那听到的说法是,人死后什么都没了的断灭就叫做涅槃。

  我虽然听了您之前的讲法,但是现在还是有些疑惑,怎样才能证得,您说的这个不生不灭的心呢?

  注解:

  波斯匿王和我们现在的人一样,都是认为人死如灯灭,什么都没有了,现在听到佛陀说,这是颠倒的,是不对的,但是虽然听到了结论,心中难免有很多的疑惑,所以便来问佛陀,你说的不生不灭在哪呢?我怎么证的它呢?

  佛陀:

  你的这个肉身现在还在,那么我问你,你这个肉身会不会坏呢?还是像金刚那样常存不坏?

  波斯匿王:

  我的肉身终究会衰老变坏直至断灭呀。

  佛陀:

  你还没有灭去,怎么就知道会断灭呢?

  波斯匮王:

  我的这个肉体啊,虽然现在还没有灭去,但是我看到念头此消彼长,新的念头终会灭去,不会停留,就如同火焰一样,终究会烧完最终变成灰的,所以我知道我的肉身也是如此,终究会坏掉、断灭的。

  注解:

  佛陀反问,你的身体是不是生灭的,波斯匿王肯定的回答,那当然啊,谁都知道,人终究是要死亡的,即使他是国王,也是如此。

  佛陀继续问,你还没死呢,怎么就知道自己终究会死呢?这一问还有个隐藏的意思,就是明天还没到来,你就开始操心、妄想啦?你的每一个当下都被各种妄想所障碍、牵绊着,如何能够自在呢?

  波斯匿王因为执着啊,自然不懂得获得自在,是这么简单的道理,所以就顺着佛陀的问题而作辩解:那是自然啊,我看到了身体一直在变化,从年轻到衰老,虽然慢,但是他一直在变啊,那么肯定会老死的。那么不看我自己,看看别人,也能得出这个结论啊。

  佛陀:

  你现在年纪已经大了,你的容貌相比你小时候怎么样?

  波斯匿王:

  我小的时候,皮肤光滑润泽,长大成人后,血气方刚,现在呢,年老血衰,精神昏沉,皱皮白发,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,哪里比得上血气旺盛的时候?

  佛陀:

  大王,你的容貌应该不是一下子就衰老的吧?

  波斯匿王:

  是呀,身体的变化很微细,很难察觉。但是一年又一年,就到了现在这般衰老了。

  我发现身体的变化,大致是十年一大变,仔细观察,又发现它年年在变、月月在变、日日在变,甚至是念念在变,没有一刻停息。

  所以啊,我觉得身体迟早是要断灭的。

  注解:

  佛陀接着问现在和小时候比,身体如何,这里的发问,是为了后来做铺垫。因为身体确实是会呈现“生灭”的“相”的,那么佛陀便先将什么是生灭的展现出来,然后再找不生不灭的去做对比,自然就能解释清楚。

  波斯匿王其实也是很有智慧的。有智慧的人,一般都善于观察,观察是智慧的来源。我们看波斯匿王,他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,从而发现每一个念头都是生灭的,都是不住的,没有一刻停息。

  这就给我们修习“四念处”的同学一个很好的启发,什么启发呢?就是念头,你不要去“管”他,他本来就是生灭的,不需要你去干预让他消失,那你只要做到,观察到他就可以了。当然,这里是一个题外话,我们回到正题。

  佛陀:

  你看到了无常变化,迁移流转,不曾停息,所以你觉得终究是要断灭的。但是,你知道在你的身体变化过程中,还有个东西是不会灭的吗?

  波斯匿王:

  我不知道啊。

  一看波斯匿王就没理解佛陀之前和阿难的辩论,那个“见性”,波斯匿王还没有体会到。那么佛陀只能继续开示。

  佛陀:

  行,那我就告诉你。大王,你是几岁见的恒河水呢?

  波斯匿王:

  在我三岁的时候,我的母亲带我路过恒河,那时候我就知道恒河了。

  佛陀:

  就像你说的一样,一年比一年衰老,那么你在三岁的时候见到恒河,到你十三岁的时候见到的恒河水有没有变化呢?

  波斯匿王:

  没有什么变化,甚至到了现在,也没有什么变化。

  佛陀:

  你今天伤感自己头发也白了,脸也起褶子了,容貌必然比童年衰老。那么,你现在见这个恒河的“见性”,和小时候见这个恒河的“见性”有没有什么不同吗?

  波斯匿王:

  没啥不同的。

  佛陀:

  大王啊,虽然你的容颜衰皱了,但是你的“见性”并没有衰皱。衰皱的是变化的,没有衰皱的就是不变的。变化的事物会断灭,不曾变化的事物,是没有生灭的。

  你能说“见性”会像你的身体一样无常生灭吗?那么你还觉得那些人说死后什么都没了的断灭,是正确的吗?

  这里佛陀便将什么是生灭的、什么是不生不灭的展现在了波斯匿王的面前,清晰明了,也推翻了“断灭”之说。

  听完后,波斯匿王非常高兴,明白了人死了并不是什么都没了,这么一推导,定然有一世一世的轮转,从旧的生命转向新的生命。

  这一段,其实又是加强了在座大众,对“见性”的体会。

  二、既无生灭,又何颠倒

  这时候,阿难起座,合掌顶礼,向佛说道。(主角再次登场)

  阿难:

  世尊,若是我的这个见闻之性,没有生灭。

  那么,为什么您说我们这些人遗失了真性,从而颠倒行事呢?

  注解:

  从第一卷开始,阿难就一直充当那个刁钻的提问者,每一个问题都是头脑意识喜欢分别妄想的习性之体现。您既然说他一直都在,为啥还说我们遗失了?说我们颠倒了呢?看吧,大脑是非常喜欢抠字眼的,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修行的人,之间会为了一些字眼而开吵,都是执着在“字眼”的内容里面,这个就是“迷”,他若是看清了,自然就停止了,并发觉自己丢失了“正念”,陷入了“名相”。

  这个时候,佛陀用手指着下面。

  佛陀:

  你看我的手,是正,还是倒呢?

  阿难:

  世间众生都是认为这个是倒的,但是我不知道是正是倒。

  注解:

  佛陀也依阿难的“颠倒”一词展开,用更为形象的例子来阐述。那么你就来看一下这个手是正是倒?这个问题,放在禅宗,其实就是在考验弟子,然后看弟子如何作答,什么状态,一旦不对,一棒一呵。当然你若是“迷”,那么自然避免不了这一顿棒喝。

  当然这里并不是主要为了考验,而是举个例子。但是阿难已经因为之前各种回答错误而失去了胆量,直接把锅甩给了世间众生,你看吧,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,这下就算错,也错不到我的头上。

  佛陀:

  如果世间众生以这样子为倒,那么什么样子为正呢?

  阿难:

  您将手臂竖起来,将手向上指向天空,这就叫做正。

  佛陀随即竖直手臂。

  佛陀自然明白阿难现在的状况,也不点破,问的时候,也是以众生之见开头。也随顺阿难将手臂竖起,指向天空。

  佛陀:

  若是这样颠倒,那也只不过是首尾调转了个儿 而已呀。

  世间的人全都是这样去看待事物,那么就会认为自己的身体 和 如来的清净法身也是这样的。便会说,如来的法身叫“正遍知”,自己的身体叫“性颠倒”。

  那么你好好看一下你的身体、佛的身体,你们这个被称为 颠倒 的身体,是因为什么地方,你们才把他称为颠倒的呢?

  在座的大众包括阿难在内,都是一脸懵逼,全然不知道身心哪里有颠倒。

  注解:

  手臂调转,便生出了所谓的“正与倒”的“颠倒相”,而本质只是手臂调转了头而已,又何来的正手和倒手之说呢,在手上的这个正、倒之义就这么凭空的变成了“实相”,那么你们也自然会认为佛与众生是有差别的,那么基于你们这种认识,你们到底是在哪里颠倒了呢?这一发问,全部蒙圈。

  佛陀:

  我说过色法、心法、心所有法等 所缘法(几个概念,具体参考—百法明门论),都是唯心所现。你的身、心,都是这个“妙明真心”所化现的。

  你们是怎么遗失了这个真心的呢?

  你们的认识知见是迷惑的,在这个昏昧无知的空无中,结杂了外界的尘缘而生妄想,便以这个妄想分别的相就是自己,心就被种种色尘搞得摇动起来,被外在的尘相吸引着四处奔走,总是昏昧、迷惑、不安的样子,以为这些就是心性。

  那么真心一旦迷失,就会认为自己的真心是在色身之内,全然不知道这个色身外的山川、河流、虚空、大地都是“妙明真心”的显化之物。

  就好比那清澈的百千大海,你把它给丢弃了,只认那大海中的小水泡,把它当成了整个大海。你们就是这种迷上加迷的人,和我将手颠倒交换一样没有差别啊!

  注解:

  这里很长的一段,所说的是,各种的道理(法)、物质的身体、意识心等都是那个“本来”的化现,但是因为你们迷失在了法、身体、意识心等诸相之中,才导致了你们忘掉了这一切的源头,而单单的认为那些形象才是本来的自己。

  就如同自己本来是大海,因为大海波涛汹涌,大家伙儿渐渐的就迷失在了大海显现的各种景象,比如浪花,比如水泡,比如水沫,比如波纹等,每一个浪花都认为自己是浪花,全然不知道自己的本来是大海,我们世间迷惑的人,都是如此,因为执着于自己是浪花,所以非常害怕浪花灭去,争相崩腾。那么仔细想一想,浪花来源于什么呢?若是没有大海,又何来的浪花呢?浪花灭去,大海就不在了吗?(我这里做的这个比喻的延伸,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你们去体会)

  三、缘心听法,不认真心

  阿难:

  我虽然听了您的开示,明白了这个妙明真心,本自圆满常住。

  但是呢,您说的这个,我现在还是在用这个攀缘心来听,来瞻仰。我虽然明白了此心,但是却不敢承认它。希望您开示,让我不再疑惑,归无上道。

  注解:

  这里经过佛陀的再次开示,阿难似乎又明白了一些,但是心中还是疑惑。疑惑什么呢?就是我现在用这个意识心、攀缘心、分别心、思维心来听您讲法,我一直都是用的这个,如果没了这个能分别、能思维的心,那么自然会感觉到没有安全感,虽然您说的这个心好像“很厉害”,但是我却不敢认他。这里的不敢认,恰恰是“我执”的反抗,你说我是大海,我不信,我觉得我就是浪花,若是我不认为我是浪花,那么我就不存在了,这太难以想象了。

  佛陀:

  你们在座的,现在还在以“攀缘心”来听我说“真心”不生灭的道理。但是我说的这个“道理”,其实也是你们攀缘、分别的对象,并不是那个“真心”。

  就好比,有人指着月亮告诉另外一个人什么是月亮,那个人想要知道月亮,就应当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才能看到。若是认为那个手指就是月亮,那么岂不是既不知道月亮,也不知道手指?为什么这样说嘞?因为他把手指当成了月亮。

  他不光不知道手,还不知道什么是明,什么是暗。为什么这样说嘞?他认为手指就具有月亮的明亮特性,岂不是不知道什么是明,什么是暗呢?阿难啊,你也是这样。

  若是认为这个正在攀缘、分别、思维,我讲的法 的这个心 为你的本来真心,那么这个心在离开我说的话的时候,还应该具有它本身分别的性质呀。

  就好像一个客人住旅店,住一段时间就离开了,不会常住。而旅店的主人不会离开去其他地方,所以才是“店主”。就好比你的真心,也是不会离开去别的地方的。那么它怎么会因为没有了我说话声音这个分别的对象后,就丢失了其分别的性质呢?

  这里所说的,又岂止是因为声音而起的“分别心”。你再看我的容貌,若是离开了这个所见的容貌色相,那个分别的性质也不存在了。要是这样,离开所有 色声香味触法,什么分别都没有了,既不是色,也不是空,什么也不知道的境界,那些外道还糊涂的称为冥谛(就成了离开所有的法缘,分别的特性也没有了,什么也没有的境界)。

  那么你认为的这个心,会因为因缘的消散,从而回到他来的地方,那他还怎么当主人,当本来的自己呢?

  注解:

  前一大段说,你们不要把我说的“道理”当成真心,他只是我的引导。将“真相”比作月亮,那么我说的“道理”充其量就是指月亮的手指而已。你们现在执着在我说的道理上面,岂不是既无法明白“真相”,也无法明白我说的“道理”,你们连我说的“道理”的本意都没有搞清楚啊。

  然后后半段,讲阿难现在认为是主人的意识心、攀缘心、分别心。这里还举了一个例子,住店的旅客和店主人的区别,而你的这个“分别心”的“分别”特性,在有分别的内容的时候,他才会存在,内容没了,他也没了,这个怎么能成为“主人”呢?包括哪些外道的修行人,他们就是这样,认为达到外境没了,分别也没了,什么都没了的那种冥冥之中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,这是很离谱的。

  四、真心不动,见性无还

  阿难:

  若是我的这个攀缘心因为因缘的消散而回到他来的地方。

  那么您说的那个妙明真心,是怎么不会消散的呢?

  注解:

  通过佛陀的比喻,阿难明白了自己的分别、攀缘之心,是会消散的,是会回到缘起的地方的。那么既然我认为的这个“心”是这样的,那您说的那个,又是如何的呢?会不会也是一样的呢?

  佛陀:

  阿难,你看见我时的这个“见”,虽然不是那个本来的心,但是它就好比第二个月亮,但并不是月亮以外的影像(月影)。

  注解:

  在这里,我就需要打一下岔了。因为这里出现一个“第二月”的道理,很多人就不明白了。他既然不是本来的月亮,又怎么不是月亮以外的景象呢?现在我们可以用手去捏一下自己的眼球,然后同时去看某个东西,你就会发现,你能看到两个东西,这里的“第二月”就是这样的道理。在后面的内容里会详细的说到,这里只是结论。

  好的,我们接着来看佛陀所说:

  佛陀:

  你仔细听,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这个真心没有所去的地方。

  在这个大讲堂里,面朝东方,太阳升到天空,便会光明普照;在大半夜的时候,月亮被云雾遮挡,则到处都是昏暗的;在有门窗的地方,我们的视线很通畅;但是高墙林立的地方,视线就会被阻挡;事物有区别的时候,你能看到各样的因缘尘缘;什么都没有的时候,又到处都是“空性”,无法分别;沙尘飞扬的时候,则昏昏沉沉;雨后天晴的时候,则空气清澈。

  阿难啊,你看这么多变化,我今天告诉你,各自所还的地方。

  这里佛陀列举了八种景象,分别是明、暗、通、塞、有、空、浊、清。佛陀将会用这八种现象来列举“见性”无还的道理。

  佛陀:

  光明返还于太阳,因为没有太阳便没有光明,所以光明是太阳的,要还给他。

  同理可得:黑暗还给那被遮挡的月亮;畅通应还给门窗;堵塞应还给高墙;尘缘还给分别;虚无返还给空;昏暗返还给尘土;清澈返还给雨露。

  若是世间所有的一切都要这样返还,那么你的这八种“见性”应当返还给哪一个呢?

  若是你返还给明,那么光明不在的时候,你就看不见黑暗。虽然明暗各种表象上,有各自的差别,但是你的“见性”却没有任何差别。那些可以返还的自然不是你的本来,而那个没有离开的不就是你的本来嘛?

  你的心本来清净妙明,只是因为你迷失了,才丧失了本来,而受轮转,在生死之中漂泊。

  注解:

  这里佛陀的话其实已经非常的明确了,那些明、暗、通、塞、有、空、浊、清的种种现象,应当在其因缘消散的时候,回归于他们的本来之地,就如同光明回到太阳等,那么这个见到诸多现象的那个“见”的本质,他应当去哪呢?去明不见暗,去暗不见明,所以他无所来,更无所去,这也是“如来”这义啊。这个如如不动你若是忘记了,迷失了,那自然就陷入到了那些有所还的各种现象之中,承受生灭之苦了。

  五、真心见性,是我非物

  阿难:

  我虽然发现这个确实没有离开,但是怎么能证明他就是我的本来心性呢?

  注解:

  经过佛陀的讲解,阿难明白了这个心确实没有“动”过,因为没有真的彻见本来面目,所以疑惑还是没有消除,还是不确定。

  佛陀:

  你现在没有达到无漏清净智慧的果位,但是领承佛的神力,见识到了初禅的境界;

  而阿那律的天眼看我们这个世界,就像看手掌中的水果球一样;

  那些菩萨们,则能看到成百上千个世界;

  十方的如来,则能够看见比沙尘还多的清净国土,没有什么是看不见的;

  而众生所见,不过只是分寸之间。

  注解:

  这里佛陀列举了阿难的初禅视角、阿那律的地球视角、菩萨的银河系视角、佛的宇宙视角、众生的方寸视角。首先的用意肯定是,为了给阿难增强信心,毕竟你现在所看到的,的确只是很小的一块地方,而我能看到的是整个宇宙,你要相信我说的话。因为前面已经各方求证辩论,已经说的很明白了,你要相信啊。确实,信根对于修行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而这里还有一层用意是为了后面做“逻辑辩论”,语言的力量就在于逻辑,通过逻辑来让意识认同,才能打破固有的认识。

  现代的人的障碍多来源于此,现在人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非常庞大的,每一个知识都会形成其壁垒,阻碍别的内容的进入,所以现代的人疑根就非常的重,他生怕信了之后而受到什么伤害,吃了什么亏,看见别人信,就嘲笑诽谤,说这些信的人没脑子,不会自己思考,迷信等之类的言语。

  这里要分清楚,什么是质疑,什么是无信,无信的人不会去触碰他不信的事物,即使是触碰了,也是在有预设立场的前提下去触碰的,所以出发点就是要挑毛病的。而质疑的精神,是先选择认同,然后去求证,也就是佛法中说到的信、解、行、证的次第。

  说的远了我们再回到佛陀说的话中,上面一番话的用意后面便会用到。

  佛陀:

  阿难,那你和我来看一下四天王所住的宫殿,途中遍布大海、陆地、天空的事物,虽然有昏暗、明亮等种种形象,不过也都是对尘相的分别而已,你应该在这里区分真心自性和外物。

  现在我让你在这些看到的景象中判断选择,什么是自性,什么是外物?

  注解:

  这里我无法判断,阿难有没有看到四天王天的景象,所以你们在理解的时候,既可以理解为这是佛陀所看到的,也可以理解为佛陀带阿难看到的。不过都不影响其本来的用意。这里佛陀提出了一个问题,就是你在看到这些景象的时候,能不能区分出来什么是自己,什么是外物?其实问题很简单,能见的那个是自己,所见的那个是外物。其实自他之别是很好区分的,阿难不敢将真心当成自己,就是怕真心如同外物,那么佛陀这里就要好好的和阿难掰扯掰扯自他的区别。

  佛陀:

  阿难,往你能看到最远处看,从日月处看,那只是物象,不是你;

  再看那七金山,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光芒,但是那是物象,不是你;

  然后再看看云、鸟、风、尘、树、山、河、草、人、畜,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物象,不是你。

  阿难啊,这些远远近近的物象,虽然各有各的形质,但都被你的“见”清楚的看到了。这些物象有种种差别,可是你的那个“见”本身却没有什么差别。这精微妙明的“见” ,就是你的“见性”啊。

  注解:

  这里佛陀在与阿难往外看的过程中,让阿难自己去体会什么是主,什么是客,什么是自,什么是他,同时又再次体验到了“见性”之妙。

  接下来的这一段原文字是十分烧脑的,说其烧脑是因为古文惜墨如金,甚至连标点符号、断句都能省则省,导致下面这一段超级难理解,我甚至参考了很多法师的见解,都无法说服我自己,在这一个片段整整的停留思考了两天,也没有找到特别融洽的解释。所以我另辟蹊径,觉得和开头的“大家所见不同”的例子中,找到了可以免强而说的解释,大家参考即可,若有疑惑,可多方见解共同参考。

  佛陀:

  若是见性是一个东西(它能看见其他东西),那么你也能看到我所看到的那些景象了。(比如十方佛国,比如四天王天,这个不太确定)。

  若是我们看见的东西是一样的,则说明你看到了我看到的东西。(这里是逻辑的前提条件)

  我不看的时候,你怎么也就看不到了呢?(潜台词就是,你没看到十方佛国呀)

  那么假设你看到了,那么这个东西自然就是别人也能看见的。(假设你说谎,你说你看到了,那么现实是在场的很多人都看不见)

  若是你看不到,那自然这个见性就不是外物,那就是你了。(现实是你看不到,那么见性自然就不是一个“物”)

  那么现在你看见“物”的时候,你既然看到“物”,(如果见性是物的话)那么物也能看见你,那么乱了套了,又怎么区分你我他呢。若是在看的时候,是你在看,而不是我在看,这个周遍的见性,不是你,又是谁呢?

  为何你还怀疑他不是你的真性,而来向我求证呢?

  注解:

  这一段也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见性不是外物,他就是你,你怎么就不敢认呢?确实,“放下”意识心是很难的,我们从生下来,就慢慢的以意识心为主了,现在突然要放下他,自然是触及到了我执的“痛处”。因为这个意识心的自我是很强的,他以分别、思维、逻辑为“招牌”,所以佛陀为什么会和阿难说这么多的言语,各种反问,就是为了让阿难的意识心的逻辑被逻辑所折服,从而慢慢的将坚固的妄想分别给融化掉。

  六、见如空性,无形无相

  阿难:

  若是这个见性是我,那么我和您在看四天王的宫殿,这个见性是周遍整个娑婆世界的。然后转回到只园精舍时,只看到这伽蓝宝座,清静堂屋,还有这屋檐和走廊而已。

  这个“见性”本来是遍观世界的,而我走进到室内,就只能看到这室内的事物。见性的这个由大变小,是被墙壁房屋给切断了吗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
  注解:

  阿难通过自己观察的,他看到了“见性”有时候看到的多,有时候看到的少,是不是这个“见性”是有增减的,如果“见性”是我,那么我岂不是也是有增有减的,那这是怎么回事呢?

  佛陀:

  世间一切事物,不分大小、内外,都是外尘、外相而已,外尘事物有大有小,但不能说“见性”本身有大有小。

  比如,拿一个方形的容器来,便能看到中间有一个方形的虚空。我问你,这个方形容器中的方形虚空,是虚空本身就是方形的呢,还是不是方形呢?

  若是你说,空本来就是固定的方形,那我拿一个圆形容器来承载,那么这个空间应当显现的不是圆形才对呀。若是你说,这个方形不是虚空本身的形状,那么在方形容器之中,应当也不是显现方的形象才对呀。

  你说你不知道“见性”是怎么回事,他就和这个“空”一样。

  阿难,若是你想要让虚空达到“无方无圆”的状态,那么你只要拆除容器的外形,自然就没有那个“方”了。所以你更不能说那个方形是虚空本来的形象。

  注解:

  这里佛陀用虚空的“空性”来比作“见性”,方便阿难的理解。你所感觉到的“见性”变化之相,是“见”的对象呈现的形相而已,并不是“见性”本身会大会小。就如同你用一些有形状的容器去承载虚空一样,虚空还是那个虚空,他本身就是空空的,什么就没有,所以也谈不上所谓的大小变化。他只是因为容器的不同,才让你感觉到好像虚空在变化一样。

  佛陀:

  若是像你问的那样,在室内的时候,见性就那么小,那么你看太阳的时候,你的见性又怎么能达到太阳的高度呢?

  若是高墙便已经夹断了你的见性,那么穿一个小孔,你的见性也不会继续接续起来,从而看到墙后的事物呀。所以你说的是不对的。

  注解:

  佛陀怕虚空的例子还不够,又直接用“见性”来举例,你的见性要是像在屋里面这么小,那么怎么能 够到太阳的高度呢,你的“见性”如果被斩断了,那么墙通一个孔,你的见性也应当再续不起来呀,所以你把自己能看到多与少的现象归锅于“见性”那是肯定不对的。

  佛陀:

  一切众生,从无始之前到现在,已经将自己迷失为物,将本真心性也迷失了,从此被外物推动着轮转流荡,在这当中一会儿观看到大,一会儿观看到小。

  如果能够反过来,去转动外物,那就会与如来一样,本自圆满光明,如如不动,便能在一微细毛尘上面含摄十方国土了。

  这一小段,是最后总结的结论,就不再多做注解了。

  七、见性无指,非色非空

  阿难:

  世尊,若是这个“见性”是我的妙明

点击查看全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