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严经》——01你的本来面目
1641阅读1.3万字,预计阅读需26分钟
  

  影子先生

  抖音搜 影子先生,同头像。 感恩支持。

  阅前提示:

  1.此文章共10000多字,是《楞严经》第一卷所讲的内容,正文部分尽量选择了直译的方式,若是还是觉得晦涩,可以结合注解的部分辅助理解。

  2.佛陀与阿难的辩论,为的不是辩论本身,而是为了破了阿难的妄想分别,所以读的时候,建议是不要过于陷入争论的内容里面,这样反倒是对自己没有帮助。

  3.佛陀所开示的言语,非真相本身,而是当时面对阿难的情况所做的引导,是指月的手指,这个会在后面的文章中提到,这里就先做一个提示。

  前言:

  根据《法灭尽经》的记载,那时候还有三个月就是佛陀涅槃的日子了。

  众人来礼拜佛陀,只看见佛陀沉默不语,身上也没有了往日的光明。

  阿难便问佛陀是什么原因,佛陀并未答复。

  阿难再三请教,佛陀才开口讲述了末法时节将会产生的种种乱象。

  1.魔子魔孙会伪作沙门、违背戒律、破坏正法;

  2.教化众生的菩萨、辟支佛、阿罗汉会遭到诽谤、排斥、驱赶;

  3.女人精进修行,恒作功德,寿命增长;

  4.男子怠慢佛法,没有信心,好淫短命;

  5.水灾旱情,瘟疫病情流行,死伤无数;

  6.会有大的水灾忽然漫起,疾驰冲入大地;

  7.《首楞严经》、《般舟三昧》,先化灭去,十二部经寻后化灭。

  8...因篇幅的原因,只在这里标注几个重要的末法乱象

  其中,很重要的就提到了《楞严经》,看过《楞严经》的同修,都知道此经可帮助众生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,而不再颠倒妄想,以及修行的方法与次第,包括修行中会遇到的五十五蕴魔等。

  只要有此经的存在,魔 便不会光明正大的出现破坏正法。

  这篇文章的主题,是明悟“本来”,也是阿难尊者寻找“心”的整个过程。

  其实亲见本来,需要依托“歇”的契机,很多法门也都是为了达到那个“歇”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,我们平时说“放下”,看似很简单,却是又很难,往往需要兜一个非常大的圈子后,才能明白,便自然而然的达到了“放下”,而“放下”的这一个契机,就会有机会让我们彻见自己的本来面目。

  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。

  而经中的主角阿难尊者,是通过和佛陀的辩论,最后破无可破,阿难止息了妄想,经过佛陀的各种比喻,最终明白了“本来”。

  那个时候,阿难尊者提到了自己是通过看见佛陀的三十二相,才发心寻求无上的智慧的。

  0.缘起

  佛陀便以此为契机,展开了话题:

  佛陀:

  你是用什么来看到佛的三十二相,又是用什么来感到欢喜呢?

  阿难:

  我用 眼睛 来看,用 心 来感受。

  1.心在身内

  佛陀:

  如果不知道心和眼睛在哪里,便无法降服尘劳烦恼。(就如同国王除贼,需要知道贼在何处。)你现在就是被 眼睛和心 所流转牵制。

  那么我问你,心、眼 在哪里呢?

  阿难:

  众生的能够认识的心在身内,而眼耳鼻舌在我的脸上。

  佛陀:

  你现在在讲堂上,那么看 祇陀林 在哪里?

  阿难:

  讲堂在 给孤园,祇陀林 在讲堂外。

  佛陀:

  你在讲堂之中,先看到什么呢?

  阿难:

  我先看到您和听法的大众,再往外看,方才看到林园。

  佛陀:

  那么你看到 林园 是因为什么看见的呢?

  阿难:

  因为这里门户大开,没有遮挡,所以我远远的便能看见。

  佛陀:

  你身在堂中,因为门户大开、没有遮挡而能看到远处的园林。而这里也有众生在堂中能见远处的园林,却不见“如来”。

  阿难:

  您就在堂中,怎么会有看不到如来而只能看到外面园林的人呢?您说笑了。

  佛陀:

  你也是这样!心能了知一切事物,若是如你所说,心在身内这个结论成立。那么你应当先看到身体内的心肝脾胃肾,再看到外物啊。

  但是你看不到,所以心在身内是不对的。

  注解:

  佛陀问阿难,你是因为什么才能看见。这句话是有深意的,其实是有意在引导阿难明白那个“本来”,只是阿难没有明白过来,全然的认为自己能看见,是因为门户大开、无遮挡这些外在的尘相,所以佛陀才说很多人都只见园林,不见“如来”,阿难也是如此。

  那么上面的引导不成,园林的比喻就只能做“次一等的用处”,便是驳斥阿难的观点。既然你说是先看到里面的大众,再看到外面的园林。

  那么你的心在身体内,那么应该是先看到体内的脏腑,再看到外面的景象才是呀。

  这里就驳斥了阿难“心在身内”的观点。

  2.心在身外

  阿难:

  原来如此啊!我明白了,心是在身体外的。

  为什么呢?(心就如同灯光一样,先照亮室内,然后通过门户照见庭院。)所以我们无法了知体内。

  佛陀:

  这些比丘和我刚刚乞食归来,我已经吃过了。你来看看,一个人吃东西,其他人会不会饱呢?

  阿难:

  不会的,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躯体。一个人吃饭,其他人怎么能饱呢?

  佛陀:

  若是如你所说,能够感受、了知的心,若是在身外。那么 身体 就和 心 互不相干。就如同一个人吃饭,其他人却无法感到饱一样。

  心 所能觉知的,身体 便不能感觉到;身体 感觉到的,心 也不能觉知。

  你用 眼睛 看我的手,我问你:你那 能觉知的心,能分辨出来吗?

  阿难:

  能啊,我的心能分辨出来。

  佛陀:

  若是 眼睛 和 心 相知,又如何说心在身外呢?

  所以心在身外是不对的。

  注解:

  阿难的“心在身内”被驳斥了,自然而然的便得出了“心在身外”的结论,他还举了一个灯光的例子,佐证了前面的先看到房内,再通过门窗看到庭院的比喻。

  因为心在体外,那么由于身体遮挡,自然是无法看到体内了。

  佛陀又做了一个比喻,一个人吃饭,其他人并不能饱。那么如果心在体外,自然便是和身体没有关联,就如同一个人吃饭,和其他人的饱没有关联。那么身体能感觉到的,心自然没法感觉到,身和心各玩各的。

  但是当我们用眼睛去看的时候,心就已经知道了,说明两者并不是“各玩各的”,那么“心在身外”自然也是不对的。

  3.心潜伏在根里

  阿难:

  看不到身内,所以心不在身内;

  身与心相知又互不分离,所以心不在身外。

  所以我现在思索,那 个能知之心 潜伏在根里。

  就好比有人用琉璃碗(眼镜)盖住了眼睛。

  虽然遮住了眼睛,但却不妨碍看见东西。而眼睛看见的同时,又能产生分别、认识的功能。

  这样就解释了它为什么看不见身内,因为它在根的深处。

  而眼睛又如同那琉璃一般,不障碍心的了知功能,便可以看见外在的事物了。

  佛陀:

  如你所说,心潜伏在根里,就如同眼睛在琉璃(眼镜)下盖着一样。

  那么用琉璃盖住双眼,你可以看见外在的山河,那么你能看到琉璃吗?

  阿难:

  是的,我能看见,其实说到底,我看到的就是琉璃而已。

  佛陀:

  若是你的心,是潜伏在如同琉璃的眼根下。

  那么你看见山河的时候,为什么看不到你的眼睛(根)呢?

  如果你能看见眼睛,那么你的眼睛就如同那山河一般的死物,那么它又怎么能看见东西呢?

  如果你看不到眼睛,又怎么能说心是潜伏在根里,如同眼藏在琉璃下呢?

  所以,心潜伏在根里是不对的。

  注解:

  “心在身内”不对,“心在身外”也不对,阿难思索再三后,得出了“心潜伏在根里”的结论。他又用一个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,他把“根”比作了琉璃碗扣在了心的前面,就如同我们现在戴眼镜一样,眼镜并不妨碍我们的眼睛看到事物。

  但是佛陀问他,你这比喻中,你的眼睛能不能看到你的玻璃眼镜呢?如果你能看到你的玻璃眼镜,那么你的心藏在眼根的后面,就应当看见事物的同时,也能看到你的眼球才对呀。

  现在有的人就想了,我照镜子呀!可是照镜子看到只是一个死物而已呀,那个只是镜子反射的影像,并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眼睛。那么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眼睛,又怎么能说心藏在根的下面呢?显然又是不对的。

  4.见暗即见内

  阿难:

  我又仔细思考了一下。发现内脏都藏在身体内的,而眼睛耳朵都是露在外面的。

  藏起来的便是暗,露在外面的则是明。我睁开眼睛看见明亮,这叫见外;我闭上眼睛看见黑暗,这叫见内。我之所以看不见身体的内在,是因为黑暗一片。

  您觉得这个结论怎么样?

  佛陀:

  你闭起眼睛看见黑暗的时候,这个黑暗是否与你的眼睛相对?如果是相对,那么黑暗的景象就在眼的前面,怎么能说见内呢?

  假设你说在内是对的,我们再举个例子。就好比你身在一个暗室,室中没有一丝光明。那么这暗室中的一切就如同你的心脏脾肺。若眼不与心脏肺腑相对,你又怎么能看见呢?

  若是闭眼就是见到内:那么闭起眼睛看到的黑暗,就是身体内部了。

  若是睁眼就是见到外:那么睁开眼看见的明亮,就是看见身体外部。

  那么为什么你看不到自己身体外面的脸呢?如果向外看不到脸,那么向内也就不能看见内了。

  那么再假设我们能看得到脸。那么这个觉知之心、眼根,必处在虚空之中。虚空又哪里在什么内呢?如果它们处在虚空之中,那自然就不是你自己体内的东西。那么我能看到你的脸,我也应该是你的身体才对呀。

  我现在看见你的脸,就在你的身上。虽然你的眼已经觉知到了,但你的身体却不能感觉到。此时你必定认为 身体 与 眼睛 ,是分开的两个知觉。所以就有了两个觉知之心。也就是说,你一个身体却要成就两个佛。

  所以你应该知道,你所说的见暗即是见内,是不对的。

  注解:

  阿难想来想去,突然发现一个现象,就是眼睛耳朵在外面,是有光的,而五脏六腑在里面,是黑压压一片的,而我自己呢,睁开眼就能看见光,闭上眼就能看见暗,是不是因为睁开眼看的是体外的景象,闭上眼看到的是体内的景象,只是因为没有光亮,所以才是黑暗的。

  看吧,阿难开始诡辩了。

  这里估计佛陀“气”够呛,好家伙,这是开始玩逻辑游戏了。

  佛陀说即使你看到了黑暗,那个黑暗也是在你的面前,你才能看到,怎么能说是看内呢。

  假设你说的是对的,那么我做一个比喻,就是你的体内就如同没有光的暗室一样,你在暗室之中,能看见这个暗,是因为暗室在你的眼前,而你的眼不与五脏六腑相对,你又是如何能看见的呢。

  那再假设能看到你的五脏六腑成立,那么你的观点中,闭起眼看到内,睁开眼看到外,脸也是在身外,怎么没看见你能看到自己的脸呢。如果你看外,看不见自己的脸,看内又怎么能说自己一定是看见你的脏腑了呢?

  那就再假设你能看到你的脸,那么你的心和眼睛一定就在虚空之中,不然你怎么能看到你的脸的呢?你的眼和你的心在虚空之中,就更谈不上看到内在了。

  那再假设挂在虚空看到脸成立,那么眼和心自然不是你身上的东西,那么我也能看到你的脸,是不是说我就是你呢?

  那么我看到你的脸就在你的身上,我的眼睛(就是你的眼睛)感觉到了,但是你的身体却感觉不到,那么是不是说明,眼睛的觉知和身体的觉知是两个觉知,那么你就是两个人,要成就两个佛嘞?

  你不是玩逻辑游戏嘛!那咱就好好的辩一下,佛陀一下子将所有的辩解的可能性全部说破。

  最后驳斥了“见暗即是见内”这个观点。

  5.心是和合而生

  阿难:

  我曾经听您说过。因为“心念”的缘故,种种“事物”才生出来;因为“事物”的缘故,种种“心念”才生出来。

  现在我正在思维,那么这个思维应该就是心的本体。它随着“心念”和“事物”的和合而存在。并不在内外中间三处。

  佛陀:

  你说由于“事物”的作用,种种“心念”才能出生。心念”与“事物”的和合,心 才能随之而存在。

  那么,如果这个 心 没有本体,则无所谓与它物和合。如果这个 心 有本体,而能与它物和合,那就是六尘又多了一尘。即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再加个“心”了。

  如果说心有本体,那么比如你用手摸自己的身体,你能觉知到身体感受的心,是从内往外了知的呢?还是从外往内去了知的呢?

  如果是从内往外出来,它应当先看见自己的体内;如果是从外往内进去,那它应当先看到你的脸才是呀。

  阿难:

  看见是眼睛的作用,若说心的觉知功能,就是眼睛的看见功能。是不对的。

  佛陀:

  若是单单眼睛就能够看见。那么和你同在一个房间的门,能不能看见东西呢?

  那么死去的人的眼睛能否看见东西呢?若是能够看见,又怎么能说是他是死去的人呢?

  这个能觉知一切的心,若是非得有个本体的话。你这个心是一个本体呢?还是多个本体呢?是周遍你的身体呢?还是不周遍你的身体呢?

  若是心有一个本体,那么在摸你一个四肢时,其他四肢也能有所觉受。如果身体全部都有觉受,你又怎么知道摸了哪里?如果只能摸到某个部位,那么周遍身体就不会成立。

  若是心有多个本体,那么便相当于有很多个人,哪一个才是你呢?

  若是心周遍全身,就和前面所说的一样,摸一处,全身都能有所觉受。

  若是心不周遍全身,那你去触摸头的同时触摸你的脚。你的头有所觉受,那么脚就不会有所觉受,可是现实不是这个样子。

  所以心是随着“心念”与“事物”的和合而存在,这种认识是不对的。

  注解:

  阿难开始慌了,便说道您曾经说过因缘和合的道理,那这个“心”一定是“念与物”和合而生的,他开始拿佛陀的话当挡箭牌了,毕竟这是你说过的道理,这下总没错了吧。

  佛陀便又问他,你说是和合而生,那么这个心是有本体,还是没有本体呢?若说没有本体吧,那就无所谓别的东西和合生出来。若说有本体吧,我说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,没有说过七尘的道理吧。

  那么就算是有“七尘”,你来说说当你用手触摸自己的时候,心能感觉到身体的触觉,这个心的本体是从身体外向内感知的,还是从身体内向外感知的?由外到内你肯定能看到脸,有内到外,你肯定能看到脏腑。

  阿难开始辩解,看不到脸和脏腑,是因为“看见”是眼睛的功能,不是心的功能呀。

  佛陀问道,如果“看见”是眼睛的功能,那么在同一时空下的门,借用你的眼睛也应该能看见东西吧,死去的人的眼睛也能够看见东西吧,可是若是死去的人的眼睛还能看见东西,那他还能是死去的人吗?

  见闻觉知的功能,若是非要有个本体的话,那是一个本体还是多个本体,若是一个本体,那么碰你的胳膊,你的腿也就能有感觉,因为一个本体嘛!若是多个本体,那更不得了,哪一个才是你自己呢?见闻觉知的功能是周遍全身,还是不周遍呢?周遍呢,胳膊碰了,腿也能感觉到疼,不周遍全身吧,同时摸你的头和脚,那么头有感觉,脚就没感觉了。

  现实情况并不是这个样子,那种见闻觉知的“性”并不是和合的,它并不是说,你触碰身体的时候(因缘和合),它就产生了,你不触碰的时候,它就又没了。所以,你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。

  6.心在中间

  阿难:

  世尊,我也曾听到如来与文殊菩萨等人谈论到实相问题。那时世尊也说,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。就像我所想的,心在内不能有所见,心在外,又不能与我相干。由于在内无所谓认知,所以心不会在内。由于身体和心能相知相识,所以心在外也是不对的。

  那么,它一定是处在内与外的中间吧?

  佛陀:

  你说在中间,那么肯定是一个地方。不要模棱两可,那么这个中间是在何处呢?

  中间是在你的身上呢?还是在某个地方呢?

  如果在身上,那他在身体表面上,就不能说它是在中间。如果它在身体的中间,就如同在内一样,也不是在中间。

  如果在其他地方,那么你能不能标示出来呢?若是标不出来,则相当于没有;若是标出来了,这个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。就如同把人当做一个标示,这标示是中的时候。如果从东面看他,他则处在西面;从南面看他,他则处在北面。标示之物已然如此混乱模糊,心更是会杂乱无章了。

  阿难:

  我说的中,不是这两者!它就如同世尊所说,眼睛之所以能够以色尘为缘而发生作用,那是因为当中生出了眼睛的识知作用。事物本来没有认知,眼睛能分别认知事物,是因为 识 产生在它那里。那么 心 也就处在那里了。

  佛陀:

  你说心在根尘的中间。那么这个心的本体是兼连呢?还是不兼连 根 和 尘 的两端呢?

  如果这个心体兼连根尘两端。那么外尘千差万别,体内六根又各各作用不同,心体岂不混乱?而外尘是无知觉的,六根又是有知觉的。他们互相敌对之间,你以什么为中呢?

  所以你应当知道,说心在中间也是不对的。

  注解:

  阿难想了想,嗯,确实是呀,之前您和菩萨们谈论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,那么他不在外,不在内,那一定是在中间吧!逻辑排除法也用上了。

  佛陀自然是不能让阿难随自己的“妄想”得逞,便步步紧逼,你既然说是中间,那中间是哪?不能含糊其辞。如果中间在你的身体表面,那就是身外,不是中间;如果是在你的身体中间,那就是在身体内部,也不是中间。

  如果你说是在其他的某个地方,那么这个地方能不能标出来,标不出来便算不得,即使标出来了,也会因为相对的角度而发生变化,那这个中间就更加混乱了。

  阿难辩解道,我说的中间不是这种方位的中间,是六根 和 六尘 发生作用时的 六识 产生的地方。

  好的,你说心在根尘之间,那这个心是否是连着根和尘呢?如果连着,那外尘那么纷杂,六根又各个不一样,你是怎么个链接的呢,这样不是乱七八糟的嘛。再说了六尘没有觉知,而六根却有这样的功能,他俩之间互相对立,你的心是怎么在中间综合呢?哪里算作是中间呢?

  所以啊,你说心在中间自然也是不对的。

  7.不执着一切便是心

  阿难:

  以前我曾看到世尊与四大弟子在一起宏扬佛法。那时常常说道,心的了知、认识的本性。既不在内也不在外,亦不在中间,不在一切地方。心不执着在一切事物之上,这就是心的本性。

  那么我不执着于一切之上,这算不算心的本性呢?

  佛陀:

  你说心的觉知、认识的本性,不在一切地方。这世间所有的天上地下水中一切事物,你都不去执着在其中。那么你的心是在,还是不在呢?

  若是你的心不在。就如同龟壳上长毛、兔头上长角,完全空无所有。既然什么都没有,那还说什么执著、不执著呢?

  说不执著,就不能说它不在。没有任何形态、外相才是不在。只要不是虚无的,就会有形态外相。有外相就是在,这时还说什么不执着一切事物呢?

  所以你应当知道。认定不执着一切事物,就是心的本性。这也是不对的。

  这个时候,阿难不知道该怎么说了,便向佛陀请教。

  佛陀:

  一切众生都是因为不知道两种根本,而修习错乱,在根本的认识上颠倒了。

  所以修行也就如同用沙子煮饭,终不能煮出饭来。

  第一根本,是将攀缘心当成自性;第二根本,是遗忘了自己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。

  注解:

  阿难又想了想,想起了之前佛陀与四大弟子的说话,认为不执著于一切之上,便是心了。阿难从开始自己举例自己佐证,到沿用佛陀的因缘和合说,以及佛陀与菩萨对于实相的探讨,现在又借用了佛陀与弟子之间的谈话内容来为自己增加底气。

  佛陀并不顺着阿难的意思,直接问道,你说心不在一切地方,你也就不执著于一切,那么你的心到底是在呢?还是不在呢?若是不在,又何来执着与不执着呢?你说不执著,就不能说它不在,所以呀,不执着一切就是心,是不对的呀!

  8.能推究、寻找的便是心

  这个时候,佛陀举起手臂握拳。

  佛陀:

  你能看见我的手臂吗?

  阿难:

  能看见。

  佛陀:

  你看见了什么?

  阿难:

  我看见了您举臂握拳,散发的光明,晃耀我的眼睛和心。

  佛陀:

  你用什么看见的?

  阿难:

  我和大众一样,都是用眼睛看见的。

  佛陀:

  你回答我,我的光明拳照耀你的心和眼。

  你的眼睛可以看见,那么你又以什么为心来知道我的拳光呢?

  阿难:

  您要我印证心在哪里。

  那我用心去仔细推究了一番。

  觉得这个能推究寻找的,应该就是心了。

  佛陀:

  咄!这不是你的心!

  阿难:

  这个心不是我的心,那它是什么呢?

  佛陀:

  这个是根尘妄念的所思所想,是攀缘尘相的分别妄想。

  它迷惑了你的真心,你从无始劫到现在,都在认贼为子!

  以致于你遗忘了你的本来,所以只能堕入生死轮转之中不能拔除。

  阿难:

  我向来以心供奉如来。

  不论在任何地方,都侍奉诸佛和各位得无上智慧之人。

  我修行勇猛精进,且不畏一切艰难,都是凭借这个心去做的。

  即使是歪曲了佛法,退失了善根,也是因为这个心。

  如果像您说的那样,这个心不是我的心,那我就是无心之人,与泥土草木一样了。

  离弃了这个心,我就什么也没有了。

  您为什么要说这不是我的心呢?

  我实在害怕极了!

  我相信在场的很多人都有一样的迷惑,祈望您悲怜,开示我们。

  注解:

  几番下来,佛陀看阿难还是没有想明白,便再次引导。

  这一次,阿难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,能推究、寻找、思考的便是心了。这个其实是最多的人理解的心,很多人会把这个当做自己。但是这个只是念头编织起来的东西而已,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连接起来后,形成的逻辑链条,这都是妄想分别,都是因为外界的尘相,而内在自然便升起的念头而已,若是把这些念头编织的东西当做是真心,那就是认贼作子了,念头生生灭灭,自己也便在生生灭灭之间轮转,全然的活在了念头里面。

  一些人自己不认为自己是魔,觉得自己是在行正道,可是那些念头是你自己吗?难道不是念头反客为主当了主人?那些念头又都是自己主观升起的吗?难道不会是别人(魔)给你的吗?你怎么去分辨呢?你若是找不到本来的自己?你又怎么能做的了自己的主呢?

  几番辩论下来,阿难也没明白过来,下面这一段,佛陀关于“真相”的言说就更加的直白了。

  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

  9.心非断灭,能证无生

  佛陀:

  我常说,一切世间都是心的显化。一切事物的因果,一切世间的事物。都是由于心的作用而显化的形象。

  阿难啊,世界中的一切,以至于小草细叶。推究它们的根本,都是有其本体的。即使是虚空,也是有其名相外貌。更何况这个清净的妙明真心怎么会没有自己的本体呢?

  如果你固执认为那个能分别、认知的觉观就是心。那么这个心在离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等尘世影像后,还会有一个心存在吗。就如你现在听我说法,是因为有了声音,你才能分别、认识。即使你除去所有能引起见闻觉知的外在尘相。向内守着那一片寂静空无,也会被 法尘 分别而产生影像。

  我没有责怪你依持的这个不是心,但是你仔细揣摩这个心。

  如果离弃了六尘影像,仍然有能分别的体性存在,那就是你的真心。

  如果这个能分别的体性,离开了六尘境界,就不存在。那么,它就不过是六尘境界的分别影像显现。这个心也就是尘世间的种种分别的幻影罢了。

  六尘影像不会常存不变,它变易生灭的时候,那么这个心也就随之而空无所有。就如同乌龟长了毛,兔子长了角一样可笑。那么你的法身便是断灭的,那么又有谁能证得无生法忍呢?

  注解:

  这里有几个要点,首先是,花草树木乃至虚空尚有本体,妙明真心又怎么会没有本体呢;那个分别心、攀缘心,要仔细的思索其“本来”,若是离开尘相还能存在,那个便是妙明真心,否则便是妄想幻影罢了;若是这个生灭的妄心是真心,那么法身就是断灭的,又怎么证得无生法忍,怎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呢?

  听到这里,阿难和大家都受到震动而不能自持,佛陀接着说道。

  佛陀:

  世间一切修行参学的人,虽然能成就至高的禅定。但是仍然不能断灭一切烦恼。这都是将生死妄念,执着为真实不变的心的导致的。所以,你虽然博学多闻,但是却不能修证到佛的正法。

  阿难:

  自从我发心追随您出家以来,秉持了您的威德神明。因此常常想着:不用我自己艰苦修行,您就会赐我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。殊不知我身与佛心本来不可以相互代替,从而失却了我的真实本心。虽然现在我身出家,但是我的心却没有真正进入佛的圣道。今天我才知道,即使博学多闻。如果不自己修习佛法,就与愚昧无知是一样的。这就像只听别人说吃饭,不能饱自己肚皮一样。

  像我这样的人被世间烦恼(我执)和认知意识(法执)所阻碍与纠缠。实在不知道本心是什么,愿您开示。

  注解:

  阿难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,这个时候的他“妄心”层面的东西已然变得很少了,佛陀看到阿难的诚心,便终于开始宣说“妙法”了。

  10.心即见性,非灯非眼

  佛陀:

  现在我为你和众生显示显真摧妄的妙法。

  先前你说看见了我的光明拳。

点击查看全部内容